应根据外汇占款的波动变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尤其是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流动性状况的平稳运行。
但目前这种局面仅是局部性的,一旦国内房地产泡沫大范围破灭,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就会暴露出来。不过,如果这种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到了过度使用的境况,它所面临的风险就会极高。
绝大多数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有关,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根源是与宏观环境的定价基准变化有关。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惜贷,企业融资困难,温州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第二季度现实利润达3,356亿元,比第一季度增长2.94%。因此,要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发生,就得坚决执行当前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慢慢挤出当前房地产泡沫,去除中国经济房地产化及其赚钱效应,让国内住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岂有动机把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当前企业资金都流入各种资产时,不仅很容易炒高资产价格,而且也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自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监管部门不停就房地产泡沫要求国内银行体系进行压力测试,以为通过这种压力测试便可估算出国内银行房地产泡沫风险。相关统计还表明,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以上。目前信托的到期量多是在2011年末、2012年初发行,那时恰处于信托大扩张的前夕。
利率市场化在如今银行业仍处于高度垄断的背景下,也难以一蹴而就。当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也是银行的同业业务杠杆率过高。 负债端:期限错配、信用违约 尽管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债务总水平不高,但债务的增速还是非常惊人的。2005年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幅大约为40%,应该是非常惊人的。
如地方债就普遍期限较短,近两年将集中到期。以与地方债有一定关系的信托产品为例,信托产品的平均期限在1.5年-2年之间,也就是说,信托的发行量在滞后七个季度左右表现为到期量。
从2013年银行的资产看,表内贷款业务中大约54%是抵押贷款,那么,这些抵押品的价格是否会出现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再进而发生多起金融中介机构资不抵债和抛售房屋事件。这里不妨引用经济学家明斯基的观点──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周期的风险。2013年,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社保、券商资管、公募基金、PE/VC等行业累计的资产管理规模大约超过32万亿,这类资产的膨胀更多来自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
他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财经委委员。那么,是否有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办法呢?笔者还是比较认同明斯基的观点,即经济长期持续高增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累积诸多金融不稳定因素,导致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峻,故危机难以避免,就像你无法保证房价永远不跌或人民币永远升值一样。这也意味着今后资本的双向流动规模会增大,而决定资本总体流向的则是人民币的预期走势。"明斯基时刻"所描述的是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他把社会融资分为三个阶段,即套期融资、投机融资及庞氏融资。
银监会公布的2013年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5636亿,不良贷款率仅为0.97%。另据海通宏观研究团队统计,信托及理财产品的借新还旧比例占其总规模的一半以上。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国内不少学者强烈反对资本账户开放了。这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融资的透明度,有利于社会监管。
那么,如今面对已经高悬的房价,以稳价格为目的的调控就会有效了吗?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那么,除房地产之外的抵押资产是否安全了?其实也未必,从企业部门看,负债率较高的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船舶制造等,都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去产能过程必然导致这些固定资产的贬值。事实上,目前银行的坏账率存在明显低估,也就是说,银行的资产不实。这是因为:第一,债务在较短时期内集中膨胀,则债务的期限结构也势必比较相似,集中到期兑付的压力较大。因此,不能说中国只要不发生严重通胀,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货币乘数远大于商业银行,并且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
首先,目前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情况还是比较良好,资本实力还非常雄厚,但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则比较差。事实上,通胀与经济增速正相关,经济持续下行,当然没有通胀之忧,但或有汇率之忧。
故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更有实力把部分企业债务转移到政府部门,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如果后两者占据融资主体地位,则意味着金融体系极不稳定,随时会爆发危机。
而在人民币升值将终结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预期下,外企撤资(中国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国内居民增持外币的现象或不断升级。因此,监管的重点应该在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对同业往来业务的监管要加强,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
国家审计署近期公布的地方债规模为17.9万亿,比社会普遍预期的20万亿要少,于是有人就认为既然地方债规模可控,且包括国债在内的政府部门债务占名义GDP比重以及住户部门债务水平也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那似乎表明金融危机离中国还很遥远。假如今年或者明年人民币汇率达到均衡状态,这就意味着资本持续流入的趋势将终结,那么,这对国内的中外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国经济就像一盘棋,我们不能只认定一只棋子的表现来判断整个棋局的大势。而金融改革和开放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又会给原本就存在巨大金融风险的经济体增加新的触发危机因素。其中现金流可以覆盖债务本息的称为套期融资,而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的称为投机融资,只能靠借新还旧的称为庞氏融资。
如今经济下滑、债务高企,再次启动国企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至于能否通过调控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来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笔者认为这是徒劳无益的。
而2010年至今,地方债总额平均每年增长22%。一旦此项业务出现信用风险,则资金链的断裂将毫无悬念,且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导致系统性风险。
从贷款的类别看,按揭贷款占13%,开发贷和建筑贷占1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15.2%,38%的贷款直接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相关。从逻辑上讲,越是缺乏偿债能力的企业或地方政府,其后续举债的需求越是强烈,就越是依赖银行。
但在如今利率高企的背景下,其持有资产的估值下移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减速会导致通缩,进而又导致资金紧张,利率居高不下。这意味着2014年借新还旧的模式将依然延续,而新的发债融资成本则将不断上升,也意味着2014年的金融市场会由于资金的继续紧缺而导致利率上扬。而最新爆出的吉林信托涉及联盛集团的9.7亿信托已出现偿付危机。
而在2000年,中国银行不良贷款总额接近3.7万亿,不良贷款率高达37%。 危机难以避免但可减轻其杀伤力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的触发点非常多,从负债端看,债务增长过快导致的违约事件的发生,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引发危机。
如此多的债务集中到期,能否如期还本付息呢?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去年8月份至今,至少共有16个信托项目处于兑付压力之中。它可以使表外资产的信用链条无限制地拉长,同时又从事高风险、高杠杆的业务,且存在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问题:如银行对于高收益非标资产的追求,实际上降低了银行资产整体的流动性,一方面是因为非标资产自身没有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非标资产期限大多较长,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应收款项账户发展起来的非标,其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
从资产端看,各类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导致资产泡沫破灭,也会引发危机。三大部门的债务如此快速的增长,按照过去日美的案例,都是引发债务危机的先兆。
蔡济波说,从政策和补贴的角度来看,最近十年,光伏产业是一个在政策激励和扶持下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阅读]
通过许可证的颁发与管理,赋予光伏发电企业合法的地位与经营权限,既有利于光伏发电企业自身权益的保障,又可对企业所履行的义务予以规范和监督,实现全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阅读]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三季度发布的报告,SMA和Solar-Log是全球住宅太阳能市场中的光伏监控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领先供应商。 [阅读]
期间,如有异议,可如实向河北省能源局反映。 [阅读]
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太阳能热发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 [阅读]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能源政策研究人员大卫维克托表示:目前存在对光伏发电投资过度和聚光发电投入不足的问题,能源部的新计划将掀起聚光太阳能研发的热潮。 [阅读]
一年一度的美国国际太阳能展10日至13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 [阅读]
未来能否实现绿色能源百分百替代化石能源,既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的推动,也离不开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大力支持。 [阅读]